您正在访问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88.118.60012 前往国家顶级节点服务平台查询
欢迎访问绿色农业

18304186766

首页 > 行业资讯 >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2022-09-15 00:00      点击量:445  评论(0人参与)
 

农业现代化,科技是根本性决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取得重大突破。


  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1年的61.5%,增长了7个百分点。专家表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1%,意味着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土地、资本及其他所有要素的总和,农业科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由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


  藏粮于技 压实大国粮仓


  水稻基因组学研究及应用国际领先;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水稻育种屡获重大新突破,培育了中嘉早17、龙粳31、五峰优T025等优质新品种……近年来,我国农业科学家围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成功培育出“超级稻”“矮败小麦”“高淀粉玉米”等一批高产、优质新品种,开发出配套的高效栽培技术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13个粮食主产省不断推动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每年有2万项次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运用于粮食主产区,为我国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过95%。培育推广超级稻、节水抗旱小麦、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和耐除草剂大豆等一大批优良品种,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超级稻多次创造水稻高产世界纪录,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取得突破,品种对单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


  选用高产、稳产、抗灾性强的农作物品种,是粮食连年高产的重要保障。2015年以来,中央财政持续实施制种大县奖励政策,支持范围涉及玉米、水稻等7大作物领域,累计安排制种大县奖励资金54亿元、支持23个省份及新疆兵团98个制种大县(师),已建成高标准种子田280万亩。2021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制种大县的支持力度,优化调整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全面推动国家级制种基地转型升级。


  此外,在财政部等部门的支持下,我国建设了29个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余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种质资源库长期保存能力达150万份,居世界第一。


  有了良种,确保粮食丰产丰收还需要技术设备来帮忙。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无人化智慧农场里,依托安装在田间的数字信息采集设备,农业部门和种植户能够实时了解田间墒情、苗情、温度、湿度等信息,足不出户就可以对大田进行排灌作业,人工成本大幅降低。


  放眼全国,像新津区无人化智慧农场一样的地方还有很多。目前,我国研制出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作业装备,农业遥感技术成功应用于灾害监测预警、产量评估、农业环境要素监测,北斗导航支持下的无人耕地整地技术、小麦无人播种收获技术等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向自动化、设施化转变,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夯实了粮食生产基础。


  自主育种 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


  走进农产品市场,每个摊位前都堆满了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肉蛋奶等产品品种齐全。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品种越来越丰富,供应充足、质优价廉的背后,离不开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


  白羽肉鸡在我国肉鸡产业发展中地位十分重要。2021年年底,“圣泽901”白羽肉鸡配套系等首批三个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成为我国首批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新品种,标志着我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实现重要突破。


  据了解,从2004年以来,我国白羽肉鸡种源100%依赖进口,既是产业发展的瓶颈,也是影响国家种业安全的短板。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专家表示,国产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填补了国内自主培育白羽肉鸡品种空白,有助于打破国外垄断,保障了家禽种源安全和产业安全,对保障我国禽肉稳产保供具有重要意义。


  前不久,中国农科院宣布育成“华西牛”,这标志着我国有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也意味着我国肉牛主导品种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除了白羽肉鸡和“华西牛”,我国还自主培育了京红、京粉系列蛋鸡品种,京海黄鸡、华农温氏一号猪等畜禽新品种。近年来,水产、蔬菜等产业也形成了较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市场体系,保障了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足、种类丰富,肉蛋菜果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


  在蔬菜产业方面,我国设施农业面积达4270多万亩,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设施蔬菜占比81%,蔬菜种植已突破季节和地域的限制,四季都能吃到新鲜蔬菜和水果。


  在畜禽育种方面,我国科学家培育推广的黄羽肉鸡、白羽肉鸭等优良品种居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外垄断。肉牛、奶牛、生猪等大动物育种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畜禽产品供应在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同时,质量安全水平也在稳步提高。


  在水产养殖业方面,我国培育出“长丰鲫”“绿盘鲍”等新品种,自主培育的罗氏沼虾、斑点叉尾鮰、南美白对虾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60%、40%和30%以上。水产养殖技术的进步,让老百姓可以消费到的水产品品种越来越丰富。截至2021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评定的水产新品种达到240个,目前仍在增加。


  创新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 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让机构、人才、资金等要素充分活跃起来,充分激发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在种业创新方面,2014年起,农业农村部、科技部、财政部在4家中央科研单位实施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比例改革试点,科研人员个人将从其成果中获得直接回报,且比例将不低于40%,“让利”并将种业科研成果“确权”给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积极性。


  为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15年启动运行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建立起国家级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综合服务机构。截至2021年年底,已公示的交易成果共225项,合同金额5.06亿元,一大批新技术得到落地转化。


  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组织实施中,探索构建符合农业科研特点与产业规律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推动分类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启动实施了大豆、玉米种源攻关“揭榜挂帅”工作。


  为了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和决策权,农业科技强化成果导向,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转基因重大专项等300多个项目中,做到三个“自主”,即在研究方向不变、考核指标不降的前提下,科研人员可以自主调整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自主组建科研团队,自主调剂相关预算科目。


  同时,实施中央级农业科研机构绩效评价改革试点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制度,以主体定位与核心使命为评价依据解决评价导向“唯论文、唯奖励”和评价方式“一把尺子量到底”等问题。


  此外,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搭建了科企融合平台载体,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围绕解决行业性、区域性和基础性重大问题,认定了60个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吸引上千家科研院校、企业参与,基本形成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中下游有机衔接的协同协作格局。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截至目前,共有389个高水平科研团队、420家高科技企业、30支高质量基金入驻5个科创中心,“农业硅谷”效应逐步显现。


  机制体制的变革与创新,有效激发了科技人才队伍干事创业的热情。专家表示,科研任务由以前的针对某个问题开展攻关,转变为对全产业链开展科研攻关;科研人员的考核指标由以前的“论文”“奖励”,转变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真正推动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猜你喜欢

相关评论

好评
0% 0
中评
0% 0
差评
0% 0
       匿名发表     (内容限5至200字)     当前已经输入 0
  • 暂无评论

资讯排行

热搜新闻词

产品快报